核心提示:■本报记者苏向杲近期,《证券日报》记者对69家寿险公司(个别公司未披露)官网披露的数据逐一梳理发现,今年一季度,共35家公司盈利,净利润合计275.9亿元;其余34家亏损公司合计亏损160.2亿元,其中,亏损“最厉害”的10家寿险公司共亏损128亿元(35家盈利险企数据参见微信号:证券日报微保险)。“受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资本市场波动以及保险合同准备金基准收益率曲线变动因素影响,保险行业一季度预计净利润389.
■本报记者苏向杲
近期,《证券日报》记者对69家寿险公司(个别公司未披露)官网披露的数据逐一梳理发现,今年一季度,共35家公司盈利,净利润合计275.9亿元;其余34家亏损公司合计亏损160.2亿元,其中,亏损“最厉害”的10家寿险公司共亏损128亿元(35家盈利险企数据参见微信号:证券日报微保险)。
“受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资本市场波动以及保险合同准备金基准收益率曲线变动因素影响,保险行业一季度预计净利润389.36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55.29%,行业净利润遭遇腰斩。这一现象反映出当前宏观经济增速放缓,行业市场竞争加剧,险企盈利下滑等逐渐成为行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克服的困难和挑战。”首创证券指出。
某中型险企投资负责人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在当前利率下行、资产荒的大前提下,公司二季度乃至下半年将在保证适当流动性的前提下,以配置穿透当前经济周期的长久期项目类资产为主,例如不动产、基础设施债权计划、股权投资计划等,同时抓住美国加息的经济周期机会,适当配置美元资产。
一季度:
利润总额同比减少409亿元
,2016年一季度,受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资本市场波动因素影响,寿险公司预计利润总额154.84亿元,同比减少409.36亿元,下降72.56%。
《证券日报》记者对险企数据做的统计显示,一季度盈利前十的寿险公司依次平安人寿、中国人寿(49.9亿元)、新华保险(19.9亿元)、太保寿险(16.4亿元)、泰康人寿(15.4亿元)、太平人寿(11.4亿元)、阳光人寿(9.9亿元)、民生保险(5.8亿元)、华夏保险(3.5亿元)、安邦人寿(3.3亿元)。(35家盈利险企数据参见微信号:证券日报微保险)
而盈利倒数“前十”的寿险公司共计亏损128亿元,亏损额最大的寿险公司亏损38亿元。记者发现,亏损额较大的寿险公司多数偏重银保渠道,规模保费中“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占比较大。个别公司保费策略比较激进,也是举牌专业户。
根据多家险企发布的公告,资本市场波动以及保险合同准备金基准收益率曲线变动是寿险公司出现大面积亏损的主要原因。
从资本市场的波动对投资收益的影响来看,长江证券分析,由于当前我国保险公司的利润来源仍主要依靠杠杆融资进行投资并获取投资利差为主,因而受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影响较大。经济下行造成市场投资收益出现下滑,而负债成本相对稳定,这会导致行业整体利差收窄,对行业整体利润水平造成负面影响。
数据显示,四大上市险企一季度实现投资收益698.44亿元,同比下滑31.3%,其中股票价差贡献减少是最主要的原因,保险公司面临的投资压力增加。
传统险准备金折算率方面,根据2009年保险公司制定执行的新会计准则,在2015年利率下行过程中,由于对险企净利润的影响体现滞后,预计传统险准备金折算率将在2016年出现较大降幅,进而提升各家险企的统险准备金计提数额,对险企财务报表中的税前利润产生负面影响。
根据2015年上市险企年报数据,若其他变量不变,折现率假设比当前假设减少25个基点,将对险企财务报表中的税前利润产生约40%的负面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一季度保险行业整体净利下滑,但在4月沪深300指数下跌1.91%大背景下,保险wind指数却上涨了0.63%,行业表现跑赢大盘。金融行业分板块来看,保险表现强于券商(-5.42%),弱于银行(1.51%)。
对策:
资产端与负债端双向变化
在一季度出现大面积亏损的大环境下,如何扭亏为盈成为众多寿险公司关心的问题。《证券日报》记者近期采访获悉,一方面,寿险公司通过配置穿透当前经济周期的长久期项目类资产来改变以前的资产配置策略;另一方面,在负债端,一些公司不惜以保费下滑为代价,开始调整产品结构,推动长期期交等保障型产品。
从资产配置来看,不少险企开始限制或降低权益类资产比例,来保证投资收益。数据显示,一季度末,11.99万亿元的险资运用余额中,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合计占比14.03%,较年初下降1.15个百分点。
产品策略方面,一方面,当前市场利率的持续走低为保险公司优化险种结构、积极发展保障型保险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另一方面,在新规实施后,一些公司不得不选择高价值业务。
以往保险公司往往通过大量销售高现金价值保单来扩大保费规模,充实保险投资资金,在资本市场行情上涨时获得较高的利差;而在市场收益率普遍下行时,保险公司继续扩大销售理财型保险会在负债端提高承保成本,在缺乏高收益资产配置的情况下,无疑会给企业的盈利能力带来负面影响,因而不少险企开始由投资驱动型向价值增长型业务结构的转型,逐渐降低负债端的融资成本。
海通证券近期发布的研报分析,,,“平台类”公司的中短存续期万能险保费收入将呈现出增速放缓、总量稳定、逐渐退出的发展趋势。,预计今年“平台类”公司将会陆续推出五年期产品以应对此次变化。
研报称,附加万能险的“以附促主”的销售模式正成为主流,预计更多的保险公司将在主险基础上附加结算利率较高的附加万能险(非高现价)来提升产品吸引力。这种模式对于主险销售的促进作用明显,且自身风险可控,已经得到国寿、太保、泰康等公司的广泛应用,预计未来发展空间较大。另外,保障型期交万能险也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
(苏向杲 )
(更多资讯请访问津门网:http://finance.syholidays.com/a/201605/193391268.shtml)
责任编辑:wb001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津门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投稿:tougao#syholidays.com 合作:hezuo#syholidays.com (#→@)
Tianjin Online Network Copyright © 2006-2016, syholida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业和信息化部网备:津ICP备13002981号-2
津门网客户服务热线:4006-987-76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02149291 举报邮箱:jubao#syholidays.com (#→@) 津门网官方QQ:371720604
法律顾问:中国律师精英联盟 首席律师 尹富强
:天津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天津市版权局